搜尋此網誌

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

教案分享之三:給六七年級生的「認識國樂」課程

豐樂華德福實驗學校  
6-7年級(秋源老師班)春季音樂課教學記錄










2011.02.10  序曲

 教師先播放韋瓦第<四季>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,接著播放<春綠江南>國樂曲,介紹這學期大家的挑戰: 認識傳統音樂。
 先請同學分享,從剛剛兩段音樂中,分別聽到了什麼?雖然都是描繪春天的音樂作品,它們有什麼類似或者不同的地方呢?同學們提到樂器使用上的不同,音階調式不同,但裡面好像都有春天充滿生氣、生命力的元素在。而因為國樂與西樂的系統不同,為了讓孩子們可以更立體地認識國樂,教師帶大家從二胡音樂家華彥鈞的一生與作品,體驗民間音樂的特質與力量。

從一首歌談起。

流行創作歌手方大同的<南音>一曲,即娓娓道出華彥鈞一生的起伏跌宕。




南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詞:林夕 作曲:方大同 編曲:方大同

在他的墨鏡裡看不到二泉的月映有多麼矇矓
只記得少年時練習著二胡時琴弦勒出了血紅
三十四歲後失明了怎麼用他雙眼尋找自己的光榮
小時候拉奏著浪淘沙他們說他是個天才兒童

*可是下一個畫面裡他就走在街頭販賣著他的童夢*

#喧嘩酒家中擁擠的小巷中他拉著等待著誰為他而動容
 音樂沒人懂打賞要人懂因為他真的很窮
   漆黑北風中飄渺的燭光中他想他總能為人們奏出彩虹
 音樂自己懂一樣有聽眾沿途點亮他命運的燈籠
 二泉映月 他才不管紅與不紅#

圓圓的墨鏡裡自圓其樂昭君出塞自有人歌頌
他人窮名不窮他人窮志不窮音樂證明他有用
回家路上由他老婆摻扶著拉奏著那一曲才最感動
不知道路過的聽到的免費的有沒有因此心痛

REPEAT*#
最親愛的聽眾  想像他們的臉孔流淚或滿臉春風
老爸是他英雄  他慈祥的臉孔也漸漸地消逝在南音的琴聲中

REPEAT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選自方大同“Soulboy”專輯



教師發歌詞給大家,並播放這首歌曲讓大家欣賞。有些同學已經跟著唱著。


2011.02.17
認識國樂之一:大江南北走一遭

(本單元分四次上課,每次是一句詩文作主題)
  大江南北走一遭
  細問阿炳怎煎熬
  二泉映月道滄桑
  氣韻猶藏于勁道


        介紹台灣漢人祖先居住地: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。並帶出各地受地理氣候影響的說話共鳴區,以及歌唱藝術共鳴區。這些深深影響各地區音樂的音調特性。教師以北京,上海(江南),廣東,蒙古,西藏等地的方言、戲曲和代表胡琴樂器,讓同學們感受不同聲腔共鳴、方言發聲的特性。例如,北京因冬季氣候嚴寒,地處北方,說話共鳴區屬頭腔共鳴,京劇的特性為吊嗓子,發聲與該地區說話方式很一致。而代表性的高胡,又稱京胡,演奏剛勁、直健的樂句,這是屬於北國的風格。
         江南氣候溫和,所謂: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。冬天雖然也有些風雪,春天是春暖花開的季節,人們以運河渠道四處往來,一年四季,算是宜人。教師有去上海的經驗,不知為何,到那邊鼻塞,自然而然覺得用當地發聲的方式(鼻腔共鳴)說話,輕鬆自然。江南產絲產竹,其結合文人文化的絲竹樂以及民間的吹打,音色都較北方婉轉清亮。阿炳一生居住的無錫,即在江蘇省,屬江南地區。而江南代表的胡琴,是大家在豐樂必修的二胡。
         而在福建、廣東的南部地區,一年四季如春,方言多用真嗓,屬於喉腔和胸腔共鳴多,音色較暖而開朗。教師示範大家熟悉的歌仔戲,即以渾厚的真音演唱。因包括移民、逃難的歷史因素,南方使用了多種胡琴,有音色低而暖的大廣弦,在地取材的殼仔絃,另也有來自北方的高胡、板胡。但即便胡琴有高有低音域,南方的音樂聽起來還是溫暖而富庶,呈現悠閒的生活情調。帶孩子們聆賞廣東音樂雨打芭蕉

        教師彈奏方大同<南音>一曲,同學跟著唱。

附註:本堂課播放黃安源與十二種胡琴專輯---武家坡(京胡,擂琴 / 京劇「武家坡」選段)
 ,花三六/ 中花六板(二胡/ 江南絲竹/ 湯家班樂團) ,雨打芭蕉(粵胡/ 廣東音樂/ ),包今花(馬頭琴 / 內蒙民歌 / 李家華改編)
等。


2011.02.24
認識國樂之二:細問阿炳怎煎熬

         教師介紹華彥鈞,阿炳,這位中國民間藝人代表一生的故事,讓孩子們感受清末民初的江南民間生活實況,以及音樂在大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。也透過阿炳這性格鮮明的音樂家,從他卑微至極的出身,一路活下去的一些堅持,生命的失落,以及最終的困頓,這些煎熬,都讓他將生命的苦澀,化作音符。
       在介紹生平故事之後,開放讓孩子們發表看法與感觸。孩子們多半觸發蠻多對這樣卑微至極生命的同情和不捨,但也佩服在大時代中,阿炳能夠有這樣堅柔的韌性。有位學習大提琴多年,一直覺得練琴很辛苦的孩子,露出笑容。他說如果這樣看來,他的練習其實並沒有那麼辛苦啦!
        這樣的分享,特別是「演奏/唱出心聲」的部分,也帶動本學期之後要繼續探索的「時代的歌,我們的心聲」這樣的主題。身而為人,會將自己的體會化作作品,抒發表達,也讓同時代的人一起在心中唱和著。


         相關生平資料請參見附錄一。摘自時代週報,記者謝培一文:
<逼近真實的阿炳:因一無所有而無所畏懼>



附錄一

華彥鈞真實的一生
正是因為有了無錫作家黑陶前後花了四年搶救完成的《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回憶阿炳》一書,我們才得以能夠想像一個更趨近於真實的阿炳,甚至將這種想像細緻到他生命中的某一天。在黑陶採訪的十六位阿炳的親見者中,有的親歷了《二泉映月》的最初錄音,有的是阿炳當年的鄰居,有的是當年無錫報紙的記者,有的是和阿炳同街賣藝的藝人,也有稱呼阿炳為公公的過繼孫女,他們的回憶彼此印證,在黑陶的探究下編排出了阿炳更加可信、更加真實的一生。黑陶對時代週報記者說:正是阿炳所身處的社會和人世的複雜,以及他的,釀製了他的不朽音樂。
西元1893817日,阿炳出生在江蘇無錫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。父親華清和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當家道士,按道規不能娶妻。阿炳的母親,一個無錫秦家的寡婦,在為華清和生下了這個私生子一年後便去世了。
8歲,私生子從無錫鄉下回到華清和身邊,小名喚做阿炳,大名取叫華彥鈞。父親對外說這是從老家領養的小道士,而華彥鈞稱呼華清和為師傅師傅將一腔父愛都給了華彥鈞,11歲上下教學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,練毛筆字。華清和精通道教樂器,吹拉彈撥樣樣精通,卻不希望兒子重走這條路,從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歡上拉琴操鼓,且執著得很。華清和無奈,轉而嚴格教習,華彥鈞16歲外出參加齋事,19歲正式參加道教音樂演奏,因長相俊俏,琴術高超,被無錫人稱作小天師
如果不是因為父親的去世和自己的放縱,華彥鈞很可能只是歷史上的一個普通的道樂高手,《二泉映月》也不會誕生。華彥鈞33歲左右,父親去世,他子承父業成為雷尊殿當家。據說當地浴室老闆看中華彥鈞手上的田產,引誘他吃上了鴉片。加上宿娼染疾,華彥鈞數年間雙目先後失明,無法再做道士,生活一落千丈。為了謀生,他以瞎子阿炳的名號開始了賣藝生涯。
40歲那年,阿炳在煙館結識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董催弟,二人相依為命,《二泉映月》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奏出。在此後十多年間,阿炳一直在無錫街頭賣藝,說時事新聞,向其他藝人學習樂藝。50歲前,他創作了二胡曲《聽松》。
55歲時,阿炳典當給浴室老闆的房子被收走,貧困交迫,從此停止晚間賣藝。有天馬車撞壞琵琶胡琴,老鼠咬斷胡弓的馬尾,阿炳覺得這是不好的預兆,不肯再操琴。1948年,阿炳被送入戒毒所,釋放後徹底停止賣藝。1949年南京、無錫解放前夕,曾向阿炳學習二胡的同鄉後輩無意中拉出的《二泉映月》感動了南京國立音樂學院的教授儲師竹。1950年,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楊蔭瀏教授赴無錫,用進口攜帶式鋼絲錄音機為阿炳錄製了二胡曲《二泉映月》、《聽松》、《寒春風雨》,琵琶曲《大浪淘沙》、《昭君出塞》和《龍船》。
同年12月,阿炳吐血逝世,葬于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,頭頂道髻,一幅道容。
瞎子阿炳的某一天
原來的農村寡婦,如今的阿炳女人董催弟,像往日一樣牽著阿炳的衣角將他帶回了雷尊殿後面的家裏。這個大約十幾平方米的房子破爛不堪。倆人很快就睡下了。第二日早上醒得晚,早飯也就免了,阿炳又由董催弟引到崇安寺旁的昇泉樓吃茶。他一邊吃茶,一邊側耳細聽,周圍茶客有的聊著城內這幾日的八卦,有的大聲讀著報上的頭條新聞,聽到有意思的,他就在心裏默默編成順口押韻的詞。還有茶客見到阿炳會湊過來爆料,並鼓動他在今天對大夥說上一說。
吃了午飯,阿炳回家困午覺,醒了後,和董催弟同去當初二人相遇的那家大煙鋪抽上幾口,其間也關注關注煙客們的談話。飯、覺、煙都飽了,阿炳就來到崇安寺大自鳴鐘下襬上場子,先拉二胡再彈琵琶,為的是聚攏人氣。人多了,阿炳便開始說唱,打起長短不一三塊竹板,唱的是哪殺人了,誰又在軋姘頭。像遊擊隊員暗殺了縣長楊伯高這等時事,官員們說不能說,阿炳和其他賣唱的藝人自然是要大說特說的。
唱完兩場,掂量了一下收入差不多了,阿炳就回家吃夜飯。夜飯過後再由董催弟陪著走棧房、做生意。他去的地方多是無錫的商業街紅燈區,戲館、飯店、米行、碼頭,三教九流的人們聽到胡琴聲就知道阿炳來也,興致高的便從他肩上的褡褳中拿出摺子點上一齣。阿炳要價不低:二胡拉一曲兩角,彈一曲琵琶五角;普通曲目兩角,唱帶點顏色的五毛。這種五毛的曲子在摺子上有五六十隻,其中就有聞名遐邇的《十八摸》。二胡曲上百個,琵琶曲也有二三十,阿炳對它們可謂熟門熟路。
走棧房收入好,夜裏回來時阿炳的琴聲就輕快許多,從吉祥橋到老北門,他十分鐘的曲子一完便能走到。如果沒有什麼生意,阿炳緩慢、哀傷的胡琴聲在這段路上就要響個二十分鐘。心地善良的婦人聽到了還會替阿炳嘆息:罪過人的,阿炳生意不好呃!晚上8點駐守城門的日本兵就關閉城門嚴禁出入,聽到阿炳的琴聲,也會拉開一道縫隙。阿炳進了城,用二胡拉出幾個日本音:謝謝東洋先生,然後一路邊拉琴邊回家。於是,弄堂裏的人們再一次聽到那首熟悉的樂曲由遠及近,由近又遠,終歸寂靜。


2011.03.03
認識國樂之三:二泉映月道滄桑
         講述當時阿炳創作此曲的背景。他並非寫一首描繪景色的曲子,這首無錫人熟悉的旋律,原先是依心曲,是自來腔,即阿炳表達心情,抒發對際遇哀嘆的心聲。這首曲子的構成,是以一種變奏形式。有兩個主題作為骨幹,一個是表達哀嘆的,另一個是不願相命運低頭的,就阿炳錄音版本,他將這兩主題共做五次的變奏。也讓同學注意滑音,吟揉,碎弓等技法。
         讓同學看全曲琴譜,對照張方明先生演奏版本。之後,教師播放鄧棟建先生在維也納音樂廳與捷克愛樂合作的版本,讓同學見聞二胡與交響樂團合作的盛況。

2011.03.10 教師請假
2011.03.17
認識國樂之四:氣韻猶藏于勁道
         到底甚麼是國樂呢?是否使用國樂器演奏的,就叫國樂
         教師先播放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片段,讓同學回應大家聽到了甚麼。大家聽到似乎是西方樂團的音色,但是音樂裡有很多滑音,東方味。教師再放電影臥虎藏龍配樂片段。有同學聽出是電影配樂,大家一樣感受到當中大提琴演奏的方式與西方古典樂不一樣。教師以甩絲巾,表現東方藝術當中很重要的氣韻,也邀請同學示範,感受體驗。並帶大家回憶寫書法的經驗,毛筆是軟筆,下筆之後,一筆一劃,中間不間斷,寫了也不能重描,無法修改,氣韻是流動的:落筆,提筆,落筆,提筆。國畫也是,教師請同學欣賞行楷書與四君子當中的蘭葉,我們重視一氣呵成,氣韻生動。國樂也一樣,重視的不是音是不是很漂亮乾淨,而是講究韻味。二胡沒有小提琴的指板,所以按絃,壓絃,揉絃可做的氣韻變化亦多。
       教師亦以大家熟習不過的樂器:直笛來示範「二泉映月」,竟然跑出一些類似「尺八」的音色效果來,大家也更具體感受「氣韻」指的是什麼。

        另外,分享國畫卷軸藝術的哲學。有同學看過清明上河圖,也有同學見過卷軸的經驗。更多同學有拍環景照(連拍)經驗。何時我們會這麼做?大家回答,當整個風景都很美,而且有很多有趣的,美好的事物想拍時。而古人也一樣。卷軸呈現的是線性開展,多焦點,流動的視覺藝術,而國樂也是線性開展的,通常,有大家熟悉的骨幹曲調,而不同人演奏它,都會融入自己的詮釋和創作,而且,我們會覺得旋律不易記憶,因為一路蜿蜒而行,好像處處有風景。

        在讓大家聽鋼琴與小提琴版本的二泉映月,大家幾乎認不得。也讓大家重新思考:甚麼是國樂”呢






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

教案分享之二(1/11):「人與音樂」----給小三小四孩子的音樂學概論


「人與音樂」----給小三、小四的十一堂「音樂學概論」課




緣起

        本教學設計感謝學姊許智容老師的發起與邀請。她的提問是:自己班上的孩子,即將進入五線譜讀譜學習,有沒有不同於傳統的方式,能夠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學會看譜呢?

        在更早的一個時間點,筆者與學姊聊到有趣的音樂學(Musicology)領域,以及碩士論文寫作、參加Dalcroze工作坊的經驗時,她興奮地表示:「怎麼跟Steiner的理念,譬如重視律動、節奏,相當近似?」我們進而探索Dalcroze與Steiner的生存年代和背景環境,除了看到他們都在對工業革命的反動「手工藝運動」的浪潮上,也見到他們皆與實業家合作,試圖在教育上進行實驗嘗試。只是Dalcroze是透過律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性,而Steiner則致力於靈性啟發的人智學探索,構畫出符合不同年齡人成長所需的養分圖鑒。

        所以,我們就開始討論,交換意見。發現音樂學,這個十九世紀末才開始的新興學科,可能可以提供更活潑、探索性的空間出來。如果要學看樂譜,不是更可以先問:「為什麼要有樂譜?」、「人類為什麼有樂譜?」等問題呢?

        此課程最先在2007年於台中市豐樂實驗學校進行,授課對象為十四名小三、小四混齡孩子。之後,也曾在同齡華德福孩子、小六小七孩子,還有某基金會課輔班小二至小六無音樂相關背景的混齡學童,以及藝術學校高一孩子等實驗過。在此,先分享2007年初之版本,非常歡迎大家可以實驗用在教學上,也歡迎回應或提問。

        而後,筆者會補充此教案應用在不同學生群上的一些變化嘗試或調整。謝謝!







第一堂   什麼是音樂?



教師先提出「什麼是音樂?」這個問題,讓孩子們思考一下之後,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。教師一一在黑板記錄下大家提供的答案,諸如:好聽的聲音、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、不是噪音……等,也在記錄下來時,簡單做觀點類型的分類。再來,引導孩子們做進一步探索,看看有沒有一個普遍大家的共識出現呢?或許不用急著馬上有個清楚、肯定的答案。這是個引子,引發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些好奇心與探索的興趣,因為,這個探險,正要展開呢!

教師從聲音物理學、聽覺生理學知識,輔以「音叉撞擊」置入水盆的實際操作,讓每一位孩子親自觸摸到、眼見到震動、波動,再配合板書、繪圖,讓孩子們理解物體振動,能量透過介質傳導到人耳,外耳(耳殼)集音,中耳傳音,到內耳收音透過聽神經送達腦部聽區的聽覺過程。人體有多麼奧妙呢?我們習以為常的「聽」,只要這個路程當中有個差錯,譬如中耳或內耳神經傳導有問題,我們就沒辦法好好「聽」到聲音了。因此,聽見聲音,多麼不簡單哪!
在這個階段,教師簡單介紹分貝(音量)、頻率(音高)與波形(音色)的意含。此外,也透過「無聲實驗室」、「聽障模特兒王曉書小姐走秀」與「地球轉動有沒有聲音」等例證分享,讓孩子們更立體地體會這樣的聽覺歷程。

「無聲實驗室」

筆者與孩子分享研究所音響學老師的一次經驗。一天,音響學老師受東京某個「無聲實驗室」邀請做客。目前全世界,有幾座這樣的實驗室,專門用來測試一些電器或音響產品的音質與音量。引導孩子思考:無聲實驗室可以怎樣達成無聲呢?剛剛我們提到,聲音的發生、傳導和被聽見的歷程,是需要震動、介質傳導,和聽覺器官、腦神經等等一起工作,那麼,要打造人類進入時還能生存的「無聲空間」,可以怎麼做呢?抽掉空氣?嘿嘿,不行,會掛掉。孩子們很聰明,馬上想到「如果沒有震動?」,或是「有辦法把震動吸收掉?」......等等辦法。是的,無聲實驗室打造完成,裡面的建材,隔音板,讓震動降到最低,聲音被吸至負分貝數值之低。
  音響學老師走進去了,他愣愣坐了下來,結果,不到二十分鐘,他連滾帶爬,逃離這個密室。為什麼呢?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:因為聽不到,很害怕。不對喔?他會聽到聲音,是嗎?什麼聲音?當一切外在物品都靜止了,吞口水?心跳?胃腸咕嚕咕嚕.......太恐怖了!音響學老師邊擦著汗,日本先生安慰他說:「你算是待得久的了!」
   喔?世界上,什麼東西最可怕呢?


「王曉書小姐走秀」

美麗的模特兒王曉書,因為幼年發燒延誤治療,導致失聰。後來她就讀時為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科時,有機會登台走秀。喔?聽不到怎麼走秀呢?請大家想想看。同樣以我們怎麼感觸到聲音來引導孩子,也可以描述走秀音樂的特質:重低音,規律舞曲節奏。於是曉書小姐在感覺震動時,便能輕鬆走在拍點上,帥氣走秀囉。


「地球轉動有沒有聲音」

   這來自音樂學研究所美珠老師的分享。我們剛剛說:有震動、有介質傳導,加上有聽覺器官、腦神經、聽區等生理構造,當然還有心靈覺受,我們就可以聽到聲音。而地球轉動有沒有震動?有耶。如果跟「頻率」結合,它規律嗎?規律。那是不是會有個固定的音高呢?會喔。而德國科學家以實際地球運行的狀況,還有體積、重量等等做精密計算,得出它的音高,地球運轉的音高,請大家猜猜看是哪個音呢?開放讓孩子們猜。

*是很低很低的Sol。在寧靜的郊外,如果沒有什麼「音害」,我們靜靜聆聽,有時會聽到這神奇的音頻。然而,更令科學家們覺得奇特的是,拉丁文Sol字首,就有「土地」的意思哩。這是一個巧合嗎?或者我們的老祖先,早就發現這件事了呢?

教師進一步加上人文思考,包括審美、文化等因素,探討「噪音」與「樂音」的差別,讓同學由自身經驗出發,找到音樂之所以成為音樂的要素---聲音/聽力/創造、表達、審美能力、情感……等等,感受「人」與「音樂」的關聯。人類的知覺、統合還有鑑賞、思維、感受能力,更是聲音被聽到、被怎樣聽到的一連串關鍵歷程。

經過整堂課,最後,大家再次思考「什麼是音樂?」這個問題,讓孩子們感受自己對音樂有進一步的理解、感觸與好奇。

課堂最後,發給同學「日常生活中與音樂接觸」記錄表,讓大家回去調查並記錄自己一週的音樂生活,預計一周後的課堂上,大家分享生活中的發現。也請同學下堂課將家裡有的樂器,帶到教室來。

(因本主題教案還需要一些增補,故將陸續放上來喔^^
     謝謝!)



附錄:~  (某某)  日常生活中與音樂的接觸~
日期
時間
地點
請描述聽到的音樂【類型、曲名或感覺】